加快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解读之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牟春波 葛振斌 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是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打造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综合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落实规划任务要求,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是统筹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目前,我国光纤宽带网络、移动宽带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行业专用通信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物联网、陆地光纤网络、海底光纤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等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形成,构建多网络融合发展、多空间维度一体化、综合智能化的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架构合成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一,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需求方向。当前我国处在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信息经济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迫切需要新一轮信息技术先导力量加入, 应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发展水平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固定宽带网络光纤化、移动网络宽带化、下一代互联网演进是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方向。“十三五”规划期间,10G PON技术的超宽带光纤接入网络规模建设,400G波分复用系统技术成为骨干光传输网络建设主流,4G+移动宽带技术大量应用,我国主导形成5G全球统一技术标准,5G试验和商用网络开始形成,互联网全面引入IPv6技术。随着我国先进技术在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应用,基本建成技术先进、高速便捷、安全可靠、覆盖城乡区域的融合型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更加便利,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多网络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发展趋于一致性。不同网络类型的基础设施在推动信息化发展各有所长,但信息化发展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多网络融合发展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一直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特别“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广三网融合。随着宽带战略实施加快,全光网络建设已初见成效,各地“全光网络县”“全光网络市”“全光网络省”不断涌现。目前,中国联通全国累计完成全光网络省8个,全光网络地市130个,中国电信宣布今年将实现光网100%覆盖全国。据工信部统计,截至10月份,光纤接入FTTH/0用户总数达到2.15亿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3%,比上年末净增6674万户。光纤宽带接入网络能够提供50-100M以上的超高清4K视频业务,IPTV用户总数已达到7873万,1-10月净增3283万户。我国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进程加快,开始采用FTTH技术改造,截至第三季度,双向网覆盖用户超过1.45亿户,宽带用户达到2328.8万户,其中FTTH用户达到563.7万户。我国正在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采用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络建设方式,满足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的需求,推动建设互联互通、跨界互动、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媒体云。 第三,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联动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领域已全面拓展为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等生产生活科研空间,要求建设陆海空天有机结合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在陆地方面,一是以光纤网络和移动网络为连通媒质,加快城市、村镇、交通道路、重点密集人群活动区域等点、线、面的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升级骨干传输网,实现用户的光纤宽带和4G移动宽带网络的百兆以上接入服务能力灵活选择,不断提升信息网络的高速传送和接入能力,打通入户“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动与周边国家信息通信设施互联互通,打通经中亚到西亚、经南亚到印度洋等陆上信息丝绸之路,鼓励互联网企业、运营企业建设海外业务节点和应用基础设施,增强网络通达性和业务接入能力。三是加快物联网设施、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等设施部署,加快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设施向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的演进,实现网随云动。在海洋方面,加强海底光缆建设,扩大沿海城市间、海岛间海底光缆传输通道,积极推进美洲、欧洲、非洲等方向的海缆建设,构建通达全球的海上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海上和水下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宽带卫星通信、移动通信、船联网等解决方案,建设海上作业移动集群专网,推进海上公用宽带无线网络部署,增强海洋应急通信能力,推动智慧海洋建设。在天空方面,一是打造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统筹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建设北斗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统筹卫星移动通信和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形成我国自主的卫星通信系统和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标准规范,培育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卫星地面设备和卫星应用及运营的产业链。二是加快布局浮空平台、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增强空间网络信息安全,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基信息网络。今年8月份,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的北京节点与之相连接,构建起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的实用性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第四,建设综合化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深入应用发展。加快电网、铁路、公路、水网等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其它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施工,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空间、位置、动力等资源,赋予基础设施具备联网智慧功能,建设智能型综合基础设施。加快输电网和配电网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智能自动化控制能力,推进全国智能电网建设,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交通沿线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设施开放,创新建设合作模式,实施共建共享,建设智慧型交通网络。广东省加快镇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计划,未来三年,将创建10个产业型“互联网+”小镇和50个应用型“互联网+”小镇。2015年浙江省提出,未来三年里将培育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100个特色小镇。 二、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但支撑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还不够强 经过电信业改革30多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一是用户规模方面,截至2016年10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2.94亿,其中光纤接入FTTH/0用户总数达到2.15亿户,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到73%,仅次于日、韩,位列第三;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21亿户,其中4G用户数达到7.14亿户,超美国和欧洲之和,超全球1/3。二是网络能力方面,到2016年一季度,光纤宽带网络加快建设,城市家庭基本实现100 Mbit/s光纤全覆盖,固定宽带网络延伸至全国所有乡镇和95%的行政村;4G网络覆盖全国城市和主要乡镇,部分重点城市已规模部署4G+技术,载波聚合、VoLTE商用步伐全面提速;骨干网架构进一步优化,网间疏导能力和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三是网络实际速率方面,截至2016年第3季度,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1.03 Mbit/s,4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1.83 Mbit/s,形成固定和移动宽带速率齐头发展局面。 但与支撑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面临仍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普及率全球排名不高。根据联合国宽带委员会发布的世界国别宽带接入状况数据,2015年,中国宽带发展处于全球前1/3的位置,落后于美英日韩四国。其中,固定宽带普及率为18.56%,全球排名57位;移动宽带普及率为56.0%,全球排名69位。互联网家庭普及率为54.17%,网民占比为50.30%,在发展中国家排名分别位列第35位和第46位。二是国外机构对我国宽带实际测速值并不高。根据Akamai公司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互联网状况报告,全球平均网络速率为6.1Mbps,同比增长14%。其中,韩国的平均网络速率为27Mbps,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平均网络速率为5.2Mbps,同比增长52%,全球排名从上一季度的100升至第86位。该测速机构的报告表明,我国平均网络速率国际排名靠后,反映了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并不高,人均国际出口带宽处于全球后列。三是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尚未建立,多网络融合发展仍在推动中,海陆空天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格局还未形成,统筹建设综合基础设施意识还不够强烈。四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光纤到行政村的比例较低,4G网络对农村地区覆盖还不好,数字鸿沟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 经过国家十多年的“村通工程”, 实现了我国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已取得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良好局面。由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高、维护复杂、收益差等特点,网络发展一直落后城区,不能很好支撑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截至2015年底,尚有约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和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需要进行宽带技术升级。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推动全国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建设网络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认清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差距。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平均值为56.5%,其中城市地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9%,而农村仅为29%,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相差50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5月,4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仅为65%。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城镇网民规模为4.93亿,农村网民占总网民比例仅为28.4%,而城镇人口占比为56.10%。 第二,看清农村网络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形势下,只有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能力全面提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战略目标。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只有农村及偏远地区建设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才能有效支撑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三五”时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力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确保扶贫脱贫精准实效。 第三,分类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对未通宽带或宽带接入能力低于12 Mbit/s的行政村实施光纤覆盖,实现98%的行政村通光纤,超过50%的农村家庭用户达到50兆比特以上接入带宽 ,网络较好地区开展高于100兆比特的接入服务。对人口居住集中的行政村实施4G网络深度覆盖。对偏远地区、林牧区、海岛以及贫困地区,采用低频段移动蜂窝、卫星通信、多种光纤组合接入技术等灵活组网,推进宽带网络覆盖,实现贫困村宽带覆盖率90%。 第四,将农村网络建设与农村农业信息化结合起来。按照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结合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将应用深入到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业管理、农村服务等全过程。推广普及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中小学宽带校园和网络课堂建设,推动农村卫生室医疗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应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促进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农村网络能力适配发展。 第五,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加强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加强统筹和政策支持,促进企业承担市场主体责任,共同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及广电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电信普遍服务的积极性。落实国家提速降费指导意见,鼓励运营商制定符合农村消费水平和习惯的资费套餐,对困难群体优惠通信资费, 要让6亿农民共享信息网络发展成果,确保农村及偏远地区居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务。 作者简介: 牟春波,硕士研究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宽带网络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宽带网络研究、普遍服务政策咨询等。 葛振斌,博士研究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宽带网络研究部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农村互联网研究、三网融合政策咨询等。 “十三五”应用基础设施创新突破,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解读之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卿苏德 周 倩
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了12项优先行动计划,其中,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先行动计划之一,有以下理解。 一、优先建设应用基础设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看,全球信息产业历经个人电脑、通信设备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三次浪潮,正迈向以万物互联、泛在计算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迭代演进,以窄带物联网、“中国设计”整机柜服务器、微模块数据中心、容器虚拟化、大数据混合结构化查询等为特征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智能制造、车联网、新材料等行业交叉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 从国际看,随着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的快速普及,全球云计算和大数据已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阶段,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的关键组件,也是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激发创新创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利器。随着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推出一系列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相关的国家战略和实施计划,应用基础设施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培育经济新动能、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地。 从国内看,政府陆续出台多个云计算、大数据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要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作为“新四基”的关键平台和重要硬件,按需供给的工业云、智能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感知的物联网是制造强国的关键拼图,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速变革。作为“互联网+”的底层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广泛渗透各行各业,促进政府信息共享和横向协同,是政务创新、精准医疗、个性教育、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更是引领创新驱动,深化跨界融合,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网络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应用基础设施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6大主攻方向密切相关 在创新方面,我国云操作系统大多基于开源软件的二次开发,尚未完全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无法构建完整生态系统,也普遍面临着开发人员少、开发成本高、功能定制难等困境。此外,国际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竞争不再是几个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角力,逐渐演变成产业生态体系之间的比拼。培育国际领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首要目标就是健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协调方面,近年来,我国通过市场需求导向、资源环境优先、区域统筹协调、多方要素兼顾、发展安全并重等政策指导意见,优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但是,带宽和供电的不匹配导致数据中心建设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作为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享受低电价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往往处理一些冷数据,应用基础设施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盘活。 在绿色方面,随着视频直播、社交游戏和电子商务等的快速增长,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加速自建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数据中心设备陈旧、应用不强,电能使用效率(PUE)居高不下,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共享方面,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缺乏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数据开放边界不明晰等多方面因素,政府数据资源存在“不愿开放共享”、“不敢开放共享”、“不会开放共享”等问题,暂未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格局,数字红利亟需“化云为雨”惠及全民。 在开放方面,我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逐步在海外建立了POP点、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和内容分发网络节点,增强了网络通达和接入能力。但是,我国在离岸数据中心开放及建设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在国际互联网业务转接、国际数据服务外包等方面的能力也亟需提高。 在安全方面,由于云服务商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中化,数据中心、网络链路等物理设施的人为破坏和故障造成的影响日益扩大,云服务商的运维能力需要实质提升。由云服务提供的基础软件的漏洞,也会导致大范围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影响企业核心业务迁移上云的进展。 三、顺应全球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和超前布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完善技术产业生态体系。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深入分析形势,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4,云计算和物联网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总体目标。为实现规划目标,我国应用基础设施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在建设布局方面,加强全国应用基础设施布局的统筹规划,加速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适度超前规划云计算数据中心、内容分发网络、物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格局,统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区域辐射和分布范围,实现应用基础设施与宽带网络优化匹配和高效协同,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数据中心的节能设计,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有序推进现有数据中心的绿色改造。 在核心技术方面,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产业生态体系。一是发展自主可控的云平台核心体系。通过科技专项等政府财政资助方式,促进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在云平台大规模资源管理调度、开发运维(DevOps)、运行监控和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软硬件等方面实现群发突破,显著提升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服务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骨干企业。二是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培育经济新动能。大数据分析、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云端化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互联网+”广泛渗透和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的必然要求。鼓励互联网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支持政务系统和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加快“中国科技云”等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国家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力营造“双创”格局。 在应用深化方面,要深化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和重点领域支撑作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与农业、医疗、金融、电信、交通、教育等重点行业的梯度应用、规模扩散和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实施推进物联网应用区域试点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以动态发展的市场应用需求牵引新技术的集成和模式运用,加速培育和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 作者简介: 卿苏德,博士,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云计算和大数据研究部,主要从事数据中心、大数据、区块链相关方面的研究。 周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云计算和大数据研究部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数据产业规划、信息化规划、“互联网+“领域应用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解读之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牛丹阳 袁 媛
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文件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要打造自主先进的技术体系,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从而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系统性突破,成为全球网信产业重要领导者。 回顾过去五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纵观全球ICT发展形势,深刻领会《规划》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要求可知,“自主创新、超前布局、系统性突破、生态化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主线。 一、 过去五年,我国在ICT领域取得的突破举世瞩目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变革蓬勃活跃,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高性能计算、通信设备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不断深化。 信息产业收入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7.1万亿元。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3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1.4%。彩电、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双提升。华为海思芯片设计工艺达到16nm,基本实现与全球移动芯片设计工艺的同步,中芯国际在28nm关键节点实现突破,封测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长电科技跻身全球前三。受国内政策影响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加大,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销售额超过36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 平板显示迈入高世代建设周期。 2015年,大陆共计量产8条8.5代线,京东方将开工建设合肥10.5代线,华星光电计划建设11代线,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取得重大进展。并且,本土厂商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手机屏幕出货量前十中,以京东方、天马、龙腾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占据第2、7、8位,市场份额接近3成,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网络通信设备实现全球领先。2015年华为在运营商网络通信设备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其中,数据通信设备经历“10G模仿、100G跟随、400G并行、T级超越”的发展历程,在400G/1T超宽带时代实现领先,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我国在数据通信设备核心技术网络处理器上,华为、中星微电子均推出了自研网络处理器,主要产品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全球先进水平。 高性能计算保持连续突破。在我国“天河二号”蝉联超算排行榜六连冠之后,2016年我国完全自主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强超级计算机,并取得两连冠;已有100多家科研单位、100多个大型应用在该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药物、生命科学等19个领域。 二、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产业生态缺失仍严重制约我国技术发展 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相对健全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国ICT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就开始探索核心技术发展,技术积累雄厚,我国ICT技术发展起步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1、上游核心器件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已经实现端、管、云整机设备领域全面布局,但上游核心器件受制于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在通信网络设备中,以光器件为例,全球光器件市场分散,日、美厂商占据规模和知识产权优势,我国集中于中低端市场,40G以上速率的有源光器件、100G以上高速光模块等领域国产化水平低。在IT设备中,处理器、内存和硬盘三大核心器件均为国外垄断,Intel x86架构在服务器芯片领域收入份额高达80%以上,已建立起涵盖知识产权、规模成本、软件生态于一体的整个商业模式壁垒。在终端设备中,移动计算通信芯片进步明显,但传感器、存储芯片等仍存在瓶颈。 2、基础装备和材料严重不足。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涉及多种高端精密装备以及特殊材料。目前,高端光刻机及其所需的光学系统、精密控制等核心器件仍完全依赖进口;高纯化学试剂、电子气体等关键材料尚无法满足产业化要求。面板主要材料中,玻璃基板由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三分天下,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液晶方面,虽然我国企业已在单体、中间体领域站稳脚步,但混晶市场基本由国外厂商引领,国内企业有待突破;偏光片方面,日韩企业占据优势地位,我国企业进入该领域后盈利水平仍然欠佳,有待进一步调整。 3、自主核心技术生态有待建立。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每个时代的核心技术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依托于上下游软硬件配套,共同形成产业生态。Intel处理器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形成“Wintel”联盟主导了整个PC和服务器产业发展,ARM处理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双雄称霸。我国产业链各环节协作能力弱,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服务器和PC领域,国产自主CPU和基础软件力量薄弱且分散,未与应用开发未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力提升缓慢,从而制约了我国服务器和PC产业发展。在移动领域,我国大部分移动OS基于安卓二次开发,尚未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无法自主掌握演进方向,只能基于安卓生态发展,无法构建自身的生态系统。 4、产业配套制度亟需完善。资本支持机制方面,我国核心技术研发缺乏灵活、及时的资金支持机制和风险资本有效退出机制,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技术领域的合作模式仍需探索,政府投资与企业发展之间有待磨合。人才支持机制方面,国内高端人才纷纷流向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或者同业外资企业,核心技术领域难以建立一支稳定的“专精特深”研发团队。 三、 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大势,自主创新、超前布局、系统性突破、生态化发展,打造我国信息技术新实力 当前,全球信息产业处于技术变革前期,已经出现了PC、通信设备及互联网、智能手机三次发展浪潮,预计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次ICT发展浪潮将如期而至。集成电路超越摩尔定律,尝试新结构、拓展新材料;泛在网络进一步智能、融合,并向虚拟、弹性、软化的方向演进;移动通信向5G迈进,高性能计算进入E级阶段,传输路由演进至T级时代;多技术派系间融合趋势日盛。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深入分析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成就和形势,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系统性突破,核心技术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薄弱环节实现突破,部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规划目标,我国技术产业发展仍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核心技术方面,强调体系化突破。持续加强高端通用芯片、核心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同时,转变原有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的发展路线,统筹高端通用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关键设备等软硬件发展,以系统思维构建新一代网络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体系、安全技术体系以及高端制造装备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系统性突破。 2.前瞻研究方面,突出超前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要领域,选择一批代表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的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夯实基础储备,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一方面加强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的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抢抓材料变革带来的赶超机遇。另一方面加强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试验和应用,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3.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一是,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部署、标准制定与安全各环节联动协调发展,优化整合信息科技资源,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通道。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核心软硬件的适配测试与标准制定,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群。三是探索完善资本支持机制,建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多样化支持,资本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发展。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在重大科研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引进方式与结构,创新ICT人才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 牛丹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融合所ICT制造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元器件,云计算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系统等IT设备,通信设备产业等。 袁媛,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融合所ICT制造部,主要从事服务器、存储系统等IT设备技术产业研究。
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解读之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陈 才 张育雄 2016年12月1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务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紧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网络互连、信息互通,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等12大优先行动计划,作为我国未来五年的优先战略重点行动。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网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所形成的基于互联网+信息经济带。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有助于缩小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释放数据红利,全面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深刻认识“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 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选择。通过构建互联网线上与线下沟通合作相融合的协同平台与沟通渠道,形成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政治互信,有助于推进“政策沟通”。通过围绕“一带一路”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全球布局,提升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形成通信网络设施大联通格局,有助于推进“设施联通”。通过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贸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商业业态,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经贸要素资源网络化配置,有助于推动“贸易畅通”。通过建立资金结算平台、币种兑换、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以及征信跨境合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形成货币稳定、金融风险联防、信用风险互认的资金融通体系,有助于推进“资金融通”。通过构建人文交流的网络平台,强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教育、防灾救灾等领域的合作,形成与沿线各国民心交融、稳定发展的新格局, 有助于推进“民心相通”。 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是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方向。“一带一路”建设首要解决基础设施联通的问题,《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网上丝绸之路。”推进沿线各国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与互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设施互通的核心要义。建设“网上丝绸之路”,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 破除各国信息壁垒,推进优质信息资源有序流动、优质信息服务共享共用,是推进各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方向。 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基本要求。构建“网上丝绸之路”,发挥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比较优势,推进沿线各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培育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新业态,促进通关物流、金融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形成更为紧密的数字经济发展共同体,加快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确立我国数字贸易全球领先地位,推进数字全球化进程,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基本要求。 二、“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初显成效 中国—东盟信息港与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率先启动。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案》获得通过。中国—东盟信息港形成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东盟信息枢纽,推动经贸服务、人文交流、技术合作,发展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互联网经济。目前一批立足广西、辐射西南中南、面向东盟的基础设施、跨境电商、技术合作等重点工程相继落地。2016年12月,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暨宁夏枢纽工程获国家批复,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广大穆斯林地区国家开展高层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网上平台。 多边区域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机制持续深化。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多边合作合作框架,中国已签署《中阿卫星导航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东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2017-2021年深化中国-东盟面向共同发展的信息通信伙伴关系行动计划》等机制,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共建东非信息高速公路得到了东非共同体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巴跨境光缆项目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收获成果已启动建设,中吉塔阿“丝路光缆项目”和中阿“法扎巴德-瓦罕走廊-喀什光缆网络项目”谈判稳步推进,中缅穿境光缆CMI和亚非欧1号海缆在缅甸威双海缆登陆站成功对接,中老、中阿通信卫星合作、中国东盟北斗卫星合作有序推进。 信息通信服务国际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一批优势网信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将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通信服务和应用产品,有力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华为为非洲超过50个国家部署了超过一半的无线基站,超过70%的LTE高速移动宽带网络,以及超过5万公里的通信光纤网络。阿里巴巴在迪拜打造云数据中心,为中东地区量身打造高性能、低成本云计算服务,助力当地数字化转型。腾讯等中国领军互联网企业更将其全球领先的“微信”服务拓展覆盖至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网上丝绸之路”十三五时期重点方向 加快海外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广泛开展信息经济合作提供基础保障。一是畅通“一带一路”信息通道,连接经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到印度洋、经俄罗斯到中东欧国家的陆地信息通道。推动面向美洲、欧洲、东南亚和非洲方向海底光缆建设,完善海上信息通道。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部署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应用设施。二是联合“一带一路”各国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产业国际化进程,建设完善若干北斗海外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北斗导航国际化综合服务能力。 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体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和国际交流局面。一是建设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先导性试验区建设,鼓励国内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结对合作,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方面的的深度合作。二是发挥企业积极性构建国际化产业联盟,支持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与国外互联网企业及相关机构共同发起国际产业联盟,形成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软实力,加速企业对话合作进程,将我国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全球信息经济主导优势。三是增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内容互换资讯互通合作,借助互联网手段快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网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一是出台积极开放的促进政策,在金融、税收、贸易、并购等方面制定企业走出去优惠政策,发挥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资金作用,激活国内网信企业在海外创新创业热情和信心,降低海外拓展风险。二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加快海外业务布局,支持国内研究机构或企业与沿线国家的相关机构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数字经济合作园区、联合实验室、国际双创孵化基地等,促进重点合作领域规制互认、企业互信和产业互融。三是深化公共平台合作提升企业海外拓展能力,鼓励企业与沿线国家共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在线支付等平台,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网络文化、远程医疗等信息技术服务的国际市场,以全方位信息服务带动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互利共赢稳定发展的开放新局面。 作者简介 陈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所信息化应用研究部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智慧城市、物联网、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信息化领域的相关规划。 张育雄,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信息化应用部。主要从事物联网、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互联网+等相关信息化应用领域的研究和产业规划。 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布局网络安全新发展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解读之五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田慧蓉 杜 霖 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十三五”总体发展,立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新形势,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国家信息化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规范和指导未来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批示,在信息化过程中同步推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规划》对“十三五”期间网络安全工作做出了统一谋划、设计和部署。 (一)《规划》强调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助力我国从“网络大国”迈进“网络强国”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被确立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十三五”是我国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也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刻不容缓。 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规划》的出台为我国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同步推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实施方案。《规划》提出了“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四大战略任务,从法律体系、技术能力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可以预见,有顶层设计为指导、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为基础、态势感知能力为手段、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必将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规划》要求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保障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犯罪等网络安全管理日益复杂,涉及主体众多,与社会管理相互交织。我国亟需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完善法律规范及标准体系,明确相关主体权责义务,为我国网络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网络空间法制化进程加快,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有了基础性的法律框架。在此基础上,《规划》要求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规范,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及标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可以期待,通过强化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得到更有效的保障,网络化与信息化将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三)《规划》提出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是网络战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近年来,以“乌克兰电网事件”及“美国网瘫事件”为代表的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当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各国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对象,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不断有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重要政策出台或更新。 《网络安全法》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确立为国家网络空间基本制度,并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搭建了制度框架,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正式迈入法治化轨道。为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切实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规划》提出“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目录,制定指导性文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防御及威慑能力。此举旨在不断提升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四)《规划》要求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牵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安全风险关联扩散,安全事件影响力升级。当前,相对安全观已成为共识,单纯的防御措施无法阻止蓄意的攻击者,检测、预警、响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从“静态、基于威胁的保护”转向“动态、基于风险的防护”,《规划》更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规律,全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完善各类安全处置机制与保护制度,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预警和决策指挥工程。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指导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加强风险控制及风险管理能力,我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必将大幅提升。 (五)《规划》提出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核心竞争力 棱镜门事件之后,网络安全领域的国家创新也提上日程,要提升我国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只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网络技术创新,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在“419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我国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经成为我国网络安全的软肋,创新能力建设更加重要。 《规划》提出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在技术层面,提升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并加快推进安全产品的创新研发及应用推广。在产业层面,提高产业化支撑水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我国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同时,出于网络安全的战略考虑,我国应形成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发展的生态链,同时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务的网络安全保障和前瞻布局,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机遇。 作者简介: 田慧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所副主任。主要从事信息通信、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网络安全战略规划、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以及安全评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杜霖,就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主要从事工业物联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家基础数据等安全法律政策、战略规划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