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关于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 |
发表人:超管账号 发表时间:2004-10-19 浏览:2563
|
信部规[2004]252号 国家邮政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通信管理局: 自200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以来,信息产业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认真组织研究编制了行业西部开发专项规划,并将西部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纳入了《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几年来,通过全行业特别是当地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9-2003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00亿元,其中通信业投资超过24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有力地拉动了西部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与1999年相比,2003年底西部地区电话用户规模增长了4倍,固定电话普及率由西部各省中最高9.91部/百人跃升到平均值为14.6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西部各省中最高2.65部/百人跃升到平均值为14.78部/百人,增长速度高于东中部地区;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交换机容量均增长了近一倍;网上装备的技术先进程度与东部地区基本相当;邮政网点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稳中有升,从1999年的340多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500亿元,邮政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0亿元。西部地区整体通信业发展始终适度超前于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保障。 无线电管理手段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以及无线电频率资源的规划和指配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和各类监测、检测设备具备了一定规模;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增速明显加快。2000-2003年间西部地区制造业和软件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13.5%,是“九五”期间的1.6倍。成都、绵阳、西安、咸阳、重庆、贵阳等中心城市在彩电、彩管、偏转线圈、半导体分立器件、通信导航设备、军工电子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日趋明显;国企改革脱困取得进展,涌现出长虹集团、彩虹集团、西安海星、振华科技等一大批优势企业;软件产业成为西部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安、成都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高,摩托罗拉、英特尔、爱立信、微软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2004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以下简称6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及相关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6号文件精神,指导全国信息产业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工作,信息产业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当前,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教育卫生社会事业滞后、人才不足等矛盾和问题。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中心任务仍将集中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宽资金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信息产业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个别地区的信息产业基础、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优于中部,甚至东部一些地区,但多数地区的信息产业规模很小,基础薄弱,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通信市场需求不旺、效益较差,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差距明显。 全行业要深入学习领会6号文件精神。一方面,要抓住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围绕中心任务的展开,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为国家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部不同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既要站在全国、全行业的角度,加强对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统筹指导,又要立足于西部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动态调整行业西部 战略 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工作,找准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在全国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和规划框架下,突出西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指导和帮助西部地区做实、做深区域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其战略性、空间性、差异性,明确发展重点,注重区域协调,避免产业趋同,保障有效服务,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行业西部战略。 支持和指导西部地区的引进外资工作,提高西部地区通过国际交流、对外合作、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引导等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水平。 加强对西部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以及军工电子行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 切实做好对西部地区技术试验、重点领域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标准研究制定、质量监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西部地区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强对西部地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的指导力度,明确发展重点,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导他们成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技术支持、科研、信息服务和咨询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加强行业监管,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遍服务 水平 加强对通信与无线电市场依法监管的力度,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整顿和规范邮政、电信业务市场和建设市场秩序;规范无线电频率、台站的规划、管理和使用,不断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无线电频率监测和干扰查处力度;创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进一步优化完善西部地区邮政、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合理扩大网络规模,有效提升网络层次;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各项通信业务。 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动邮政、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建立,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优先考虑在西部地区安排“村村通电话”工程试点,不断提高西部地区通信普遍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网络运营与系统集成、内容应用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形成互利、互惠、互动的新型产业价值链和发展模式。 以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为中心,以点带面,协同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发展,带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选择有优势的信息化先行领域,以线串点,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信息化辐射作用,推进整个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 四、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积极引导全国信息产业部门发展能源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空管系统、智能交通、农业电子等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加快卫星数字广播电视设备、农村通信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少数民族软件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切实提高全行业为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技术装备、软件和服务的能力。推动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进一步巩固西部地区已有的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电子元器件、军工电子装备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快数字技术发展。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专项工程,重点支持通信导航设备、空管系统、数字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电真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电子材料与专用设备、军工电子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引导军工电子企业走“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发展道路,提高企业效益。落实国家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鼓励面向少数民族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进一步加大对西部重点地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成都、西安、重庆、贵阳、绵阳、咸阳、兰州、天水等基础较好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拥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发展电子材料产业。 扶持西部地区优势明显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点带面,促进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发展。 五、深化改革,加强交流合作 加快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职能和观念的转变,树立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将行业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统筹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重大问题研究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进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加快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继续加强部省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部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部与西部地区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与配合。 积极推动区域协作。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西部地区内部不同区域间信息产业的交流、合作和资源整合。合理调整全国信息产业分工格局,在以企业为主体、资产为纽带、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引导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适度转移。 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拓宽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参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有组织地推动西部地区电信企业与制造企业等联合“走出去”,共同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电信服务和产品市场。 六、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研究制定促进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政策。 对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加大相关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力度。落实软件产业各项政策,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支持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软件开发部门转向产业化发展。 积极研究制定支持西部地区通信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合适的网络新技术、新业务在西部地区的推广应用。继续坚持邮政业对西部地区的收支差额补贴政策,加强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邮政发展的支援。 加大对西部地区无线电短波监测网和卫星监测网建设的倾斜力度。 在城市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培训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会同有关单位,积极推动在西部地区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和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等电子政务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支持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部门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努力建立“项目带人,事业留人”的育人、留人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倾斜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适应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立足现有人才基础,积极推动全国不同地区间信息产业人才的交流,引导国内外各类信息产业人才到西部创业和发展。 信息产业部办公厅 2004年7月23日
|
【复制地址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上条新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
下条新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路通行费免征车辆管理的通知
|
|
|
|